采编系统入口
自2013年12月份《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以来,截至目前,社区支行已经走过十载。
10年来,商业银行在社区支行的布局上,经历了初试牛刀、跑马圈地、大批关停、重新布局的一轮完整周期。期间,先后有超过8000家社区支行陆续成立,“大浪淘沙”后,目前仅剩4300多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社区支行的月度零售AUM(客户管理资产总额)已经远超一些营业面积数倍于自己的普通银行网点。站在当下,剖析部分社区支行的成功经验,反思另一些社区支行失败的原因,既对仍在运营并计划拓展社区支行的商业银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对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有长远意义。基于此,《证券日报》记者近期走访了最早提出“社区金融”概念、目前拥有最多数量社区支行的民生银行 社区支行经历洗牌
“社区银行”和“社区支行”往往被人混淆,实则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社区银行’是一种银行类型,为法人机构,而‘社区支行’是银行的简易型网点,二者完全不同。在国内,不少从业者与研究者,错把社区支行当成社区银行。”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2013年,民生银行首次提出“社区金融”概念,并推动社区支行发展。随后,在2013年12月份,原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应履行相关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持牌经营。自此,社区支行被正式纳入监管,并在此后几年快速发展。
与一般的银行网点相比,社区支行力求更贴近零售客户,将社区周边的居民、中小微企业作为目标群体,填补被传统银行网点所忽视的金融服务空白点。因此,其也被称为“家门口的银行”。
“和标准型网点相比,社区网点有独特优势。社区支行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有利于形成更为稳定的银客关系。一方面,社区支行网点面积小、团队人员少、综合成本低,对客户需求反应灵敏,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业务受理的综合化和办理的专业化,成为探索轻型银行的重要实践。另一方面,社区客群构成丰富,尤其聚集老年、新市民、小微等普惠客群。”谈及社区支行的定位和优势,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社区支行概念提出后,曾有不少商业银行积极布局。公开数据显示,10年来,先后有超过8000家社区支行成立,不过,很多商业银行的尝试并不顺利,期间有3800家社区支行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