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了。许多人明显感觉身体不适,精神疲惫、食欲下降、皮肤油腻、虚汗不断……这难道就是大家常说的湿气重?
湿气到底是什么?
中医通过对四季变换的观察,总结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表现。六气正常情况下,对身体不会有影响,但它们出现偏差、异常的时候,就变成致病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六淫”。
湿气是六淫邪气中的一种,既是一种病因,也是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认为湿邪致病原因可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 即外感湿邪,多数是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处所致。
◎内湿 则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虚以致水湿停聚所致。中医上常说“脾主运化”,我们脾胃就像是一个保证水液代谢的“小马达”,将吃进去的东西变成正常的能量、水液,代谢到全身运化掉。如果“小马达”工作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不循常道,积聚在人体内形成病理性的水,即湿邪内生。
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且湿邪常兼夹风、寒、热邪,会根据不同体质转化为不同湿气,寒性体质往往转化为寒湿,热性体质往往变为湿热,让调理变得更加复杂。
夏季雨水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会相应增大,湿热相蒸,导致人体排汗不畅。再加上有些人酷热贪凉、过食生冷,冷气内外夹攻,体内容易生湿,因此,夏季养生更应注重清热健脾祛湿。
“湿气重则百病生”是真的吗?
中医认为,湿邪重着、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侵入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阻碍气机,会出现头身困重、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浮肿肥胖、大便不畅等问题。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湿气重不重呢?一般来说,湿气重的症状在头部、舌头、皮肤、大小便、精神状态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头身沉重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头重如裹(头好像被湿毛巾包住一样)、容易困倦。
◎舌苔厚腻 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层,干湿适中。湿气重的人舌体胖大,两侧边缘可见齿痕,舌苔表面有一层油腻状的黏液,或感觉舌面湿漉漉、滑溜溜。
◎食欲欠佳 湿邪困扰脾脏,影响其正常运化功能,会使人表现出腹胀、食欲欠佳等。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