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河西走廊的荒漠里,夏日热风卷着黄沙掠过沙丘,可当这把细沙落入科研人员手中,竟褪去粗粝,成了孕育绿意的“基石”;兰州垃圾焚烧厂旁,曾堆积如山的炉渣,经一番“点化”化作工程建材;千米深井之下,冬日特制保温管正护送地热暖流,穿过岩层涌向城市。
甘肃科技集团旗下的甘肃省建材院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团队,就像一群行走在西北大地的“绿色魔法师”——用科技为“废料”重写命运,以创新为戈壁荒漠播撒新绿。
2016年春,武威沙漠的寒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团队带头人胡永权攥紧手心的黄沙,指缝间漏下的细沙簌簌作响。彼时,业内几乎异口同声:“颗粒级配差、活性低,西北近千亿立方米的荒漠砂根本做不了建材!”
可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此后三千多个日夜,河西走廊的沙丘与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双面战场”。寒冬腊月,钢结构厂房里气温跌破-10℃,科研人员裹着厚重棉衣调试改性合成设备,显示屏的蓝光映着冻得通红的脸颊,操作按钮上的指纹结了层薄霜;盛夏酷暑,沙漠腹地地表温度飙至50℃,他们背着采样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汗水浸透的工装被晒出白花花的盐渍,有人抹了把脸上的沙尘笑说:“这是沙漠给咱盖的‘勋章’。”
九年攻坚终见曙光。如今,许多单位大院里,用荒漠砂制成的生态透水砖让雨水乖乖“钻”进地下;金塔县的胡杨林里,特殊材料制成的“保水防护罩”将水分蒸发量拦腰斩断70%,当年栽下的幼苗已在风沙中扎根,嫩绿的新叶拂过指尖时,胡永权终于读懂“让沙子孕育生命”的深意。而这项技术孵化的文旅砂艺品,每年能为企业增收超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