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分公司
编辑出版:《石化技术》杂志社
创刊时间:1980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月 刊
邮发代号:82-812
网  址:shjszzs.cn
投稿邮箱:zgqk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微塑料“入侵”人体影响有多大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0日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微塑料的研究报道有很多,虽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类塑料会直接引发人类疾病,但鉴于其在海洋、饮用水及人体中的发现日益增多,还是引起了科学家及公众的关注。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更小尺寸的还有微米、纳米级的微塑料,因此它也被统称为微纳塑料(MNPs)。前段时间,中国研究者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证实采取把水烧开、沉淀水垢后再饮用这种简单方式,就能有效避免通过饮用水摄入微纳塑料颗粒。那么,微塑料对于人体健康究竟有没有危害?如果它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而长期存在,又该如何应对呢?

  1.研究称微塑料可能损害心血管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体。微塑料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如汽车轮胎与路面摩擦、化妆品成分、洗衣废水以及塑料垃圾在陆地和海洋漂流中碰撞、分解等,都会产生大量微塑料。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微塑料的概念已经扩大到从纳米到毫米的范畴(1毫米等于1000微米;1微米等于1000纳米),而且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难以分辨。微塑料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生境(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渗透到了人体的组织和器官。自2018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也陆续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近期还有研究发现微塑料抵达了胎盘。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深入研究微塑料可能对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危害,二是找到阻止和减轻微塑料损害的方法和技术。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微塑料对人可能造成伤害的一些线索和机理,首先关注到的就是它对人类心血管的损害。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3月6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200多名手术患者中,近60%的人主要动脉中有微米和纳米级的微塑料颗粒。在手术后约34个月内,动脉中含有微塑料的人比没有微塑料的人出现心脏病、卒中或死亡的可能性高4.5倍。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是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的内科医师帕尼索,他带领的团队此前了解到,微塑料会被脂肪分子吸引,因此他们想了解微塑料颗粒是否会在血管内壁形成的脂质斑块中堆积,从而导致或加重心血管病。研究团队对257名接受去除颈动脉斑块来降低卒中风险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在150名患者被切除的斑块样本中看到了锯齿状的斑点,这是微塑料颗粒存在的外观证据。大部分斑点由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组成,聚乙烯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塑料成分,经常应用于食品包装和购物袋;聚氯乙烯通常被称为PVC,是世界上产量第三的合成聚合物塑料。另一个发现是,斑块样本中含有更多微塑料的患者的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更高。


地址:中国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岗南路1号(邮政编码:102500)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