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有的学校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数理化”,有的学校走入“高科技”“拼装备”误区,还有的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考卷上写实验”……
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
【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
开栏的话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论述了科学教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总书记嘱托,各地各部门和中小学全力探索,推进科学教育稳步发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但由于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挑战性大、总体基础薄弱等因素,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距离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为深入探寻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凝聚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各界合力,共同求解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特推出“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聚焦科学教育的观念转型、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力求为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助力。
用一根吸管持续吹气,不借助任何其他工具,就能让乒乓球悬浮在空中——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远为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好玩的科学课。赵志远在主会场演示,该校4个校区的5000多位学生一边观看直播,一边同步吹起了乒乓球。
这体现了什么科学原理?听到提问,广场路小学学生、温州市“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郑隽骞抢先给出了答案:“用吸管吹气的时候,乒乓球底部气流流速快,压强减小,周围压强大,球被包围着就会悬浮起来。”
伯努利原理,就这样被一个热爱科学的“小学霸”破解。在这样别有趣味的摸索探究中,追求科学、崇尚科学的种子,也种进了更多孩子的心田。
乘着“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东风”,这个春天,更多热爱科学的种子在神州大地播撒:在植物园科普基地研学实践,在气象局各色仪器旁观测风云……曾经“千篇一律”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全新“打开方式”。
与此同时,我国科学教育总体基础还不够坚实,在课程、师资、资源统筹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多位专家呼吁,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亟需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走出科学教育“只要教会孩子背题、解题就行”的认识误区,推动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探究实践性学习在中小学课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