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今天拒绝消费:一杯奶茶、一顿外卖、一件某品牌裙子。”晚上9点,29岁的教育工作者杨晴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今日省钱成就”,“把每一次起心动念但又没有太大必要的消费项目记录下来,督促自己省钱存钱。”
杨晴不是年轻人中的个例。在豆瓣上,“不要买”小组吸引了逾36万年轻人聚集,讨论如何更理性消费;“双十一”前,B站和抖音等平台许多博主争相推出“拔草”视频;“存了3万以后感觉自己变抠门了”一度登上小红书的热门话题榜。
年轻人不爱买买买了?一些年轻人表示,面对无处不在的消费诱惑,希望通过理性消费杜绝浪费,并获得心理上的平静。
“忍住”成新潮流
杨晴是豆瓣“不买组”成员之一。这个名为“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小组,如今已有近36.6万成员,小组介绍里表示“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有人写了自己设计的“消费12问”,每次花钱之前先做一遍问卷,能回答超过8问再消费;有人则介绍自己身处消费意愿强烈的社交环境时,如何既坚定又不失风度抵御消费诱惑的实用技巧,比如“同事凑单买下午茶,就说自己控糖不喝任何饮料”。小组还举行“物尽其用成果汇报大会”并进行评奖,汇集网友为节约物资而进行的各种手工改造,比如有人自己画设计图,用纸箱子改造出一个宠物狗屋。
以“不买”为目标的小组在豆瓣还有不少。拥有超5000人的“不买年”小组,设有“不买月尝试”“不买年打卡”等栏目,鼓励成员尝试减少额外消费;而拥有8000多人的“刚刚我忍住没买XXX”小组,成员们日常记录当天“忍住没买”的东西,发帖中奶茶、零食、外卖、包等各类消费品和服务都有。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视频平台上,随着“双十一”到来,与各类“种草”“安利”视频同步,“拔草”“踩雷”“智商税”成为今年不少博主的视频素材。在抖音上,11月1日一条“临近‘双十一’,希望大家能避开这些智商税的产品”的6分钟视频,剪辑了儿童商品、补水产品、小家电等多类产品视频,已被转发超9.8万次。还有人在短视频中化身“守钱侠”,分析“双十一”促销中的各种套路,收获超8万点赞。
为“内心清静”
“不买组”的介绍中,分析了如今从直播带货到网红分享等无处不在的消费需求背后,是“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
“过去消费是为了减缓焦虑,如今不消费也是为了减缓焦虑。”市民陈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天通勤要经过南京西路的大商场,精致体面的套装和名牌手袋几乎是所有同事的标配,“前几年刚入职的新人也会把名牌包作为目标。”这样的消费在当时的她看来,除了是精致生活的体现,还具有相当的社交价值,“一直有各种说法来合理化这种消费,比如着装对工作业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