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最近,“按摩椅”这个词突然就成了热点。有媒体报道:旅客吐槽“泰安高铁站近9成都是按摩椅”。尽管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近九成”的数据不实,但绝对数量依然不算少……8月17日,据中国铁路微信公号发布,近期铁路部门对泰安站多功能候车座椅(按摩座椅)经营服务问题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要求各地火车站举一反三,认真查摆整改问题,确保多功能候车座椅状态良好、经营规范,最大限度为旅客候车提供普惠性和差异化优质服务。
不仅是高铁站内,如今不少地方都在推广按摩椅取代普通座椅,但涉及到的安全和卫生问题使得“按摩椅能不能离开电影院”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其实,公共区域的多功能座椅,如果设置合理得当,不失为“多赢”:既可以满足一些旅客的较高需求,又可以通过此举拓展赢利模式。只要再观察一下,可以发现除了按摩椅,如今很多公共场所的等候服务正变得“多功能化”。比如笔者近日出行时就发现,在高铁站和机场等候区多了不少可免费充电的座位,一些设置在座椅区的灯箱,亦可供等候者充电。这些设施其实同时也起到了广告的作用,但它们并没有“按摩椅”这样“讨嫌”,还很受欢迎。
对于公共区域多样化、升级化的体验服务,真实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对于场所还是经营第三方来说,服务和商业模式都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和拓展机会。但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普惠性服务和升级服务之间的“度”。让不少网友吐槽的公共区域按摩椅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隐患,二是因其在不使用按摩功能时坐感不舒适,而且容易过多挤占普通座椅的位置,在出行高峰期带来不便。
在车站、电影院等人流多的场所,如果普通座椅可以满足大家需求的情况下,再提供多样、升级的体验无可厚非,还是创新之举。但如果在普通座椅尚且不能满足等候需求的情况下,还要用其他多功能座椅进一步挤占乘客、观众的座位,甚至还是位置佳的“黄金座位”,则不免带来“喧宾夺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