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涉农金融产品、“三农”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新要求,这为银行业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来,金融机构将瞄准“三农”金融堵点对症下药,疏通金融服务“三农”经脉,为广袤乡间引入“金融活水”。
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近年来,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今年2月份,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5万亿元。分别来看,2022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户贷款余额1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农业贷款余额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普及率已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了大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应当看到,农村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入规模、产品设置、风险分担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与城镇相比,农村金融普惠程度仍有待提升,农村金融风险仍然偏高。此外,地区差异带来的金融服务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如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充分满足农户需求。